我校召开2025年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总结评审会
2025年11月03日 11:19 文字 李欣欣 摄影 黄浩颀 向灵巧 郝小茸 韦皓严 点击:[]
为系统总结我校研究生实践育人成果,引导广大研究生走进基层、服务社会、增长才干。10月24日上午,我校2025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总结评审会在厚德楼3020会议室顺利召开。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国军教授出席并讲话,党委研工部部长、研究生院院长杜力教授主持会议,党委学工部、党委研工部、招生就业处、校团委的部门负责人及13个暑期实践团成员代表参加会议。

李国军教授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本次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取得的成效,并就未来工作提出三点指导性意见。一是深化认识,做好准备工作。作为高层次专业人才,研究生更应深刻理解“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性,避免实践流于形式。应在事前准备上下足功夫,带着更深层次的问题意识投身实践,从而在相同的实践场景中捕捉到更具价值的洞察。二是强化贡献,推动成果转化。研究生社会实践应更加注重结果导向,致力于产生实实在在的贡献。三是拓宽视野,激发主观能动性。鼓励研究生主动拓展实践平台,打破“学校安排、学生参与”的单一模式,充分发挥自身连接社会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李国军还赞赏了实践团队提出开发城乡融合案例等做法,鼓励研究生将实践成果向研究论文、调研报告、公益项目或政策建议等方向深化转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的颁布为多元化学位成果提供了制度空间,实践成果可与毕业论文相结合,充分体现研究生的专业价值与社会担当。

会上,各实践团队代表回顾了各团队深入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的情况。会计学院开展了文化传承进社区活动,探索“高校-社区-家庭”的协同育人新模式;邻水实践团通过多岗位挂职锻炼,精准服务地方发展需求;马克思主义学院以“知-行-育-研”模式,在实践中淬炼成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践团探索“党建+学术+实践”融合模式,激活协同育人效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深入企业一线,打造“移动课堂”;外国语学院扎根外事服务中心,化身跨文化交流“文化使者”;永川实践团贯通课堂与产业,为校地协同与产教融合积累经验;文学与新闻学院聚焦非遗保护,助力木洞山歌等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经济学院团队从乡村调研到智博会洞察,推动理论落地,提升学子专业实践能力;环境与资源学院将个人挂职与团队调研互补,拓宽行业视野;工商管理学院横跨产业、社区、红色文化三大场景,多维开展实践探索;艺术学院以墙绘创作、规划设计为笔,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法学与社会学院聚焦“三治融合”展开调研,为探索可复制推广的基层智慧治理模式提供了实践范例。

本次总结评审会的召开不仅是对我校2025年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的圆满总结,还增强了重工商大研究生在实践中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动力,进一步激发更多重工商大研究生投身基层实践,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书写更多实践华章。